【上期選題:《打工詩人:在深圳尋找溫暖的詞語》(總第十五期,12月關鍵字3日見報】
  ■讀者反饋
  “敬佩房屋出租喧囂時代的
  追夢者”
  陳才鋒、艾華林、許立志,他們在深圳乾的是最卑微的工作,但他們還有一個了不起的身份:詩人。在他們身商務中心上,筆者看到了文學背後生活的艱辛,更看到了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。這座城市因了這些與夢想死嗑的人而變得光亮起來。
  —二胎—讀者池淑梅
  關於打工詩人的報道其實並不少,但報道角度和內容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。《南方日報》自開闢《人物》欄目以來,一直關註底層,關註民生,難能可貴。上期關於打工詩人的報道,展辦公室出租現了三個年代三位打工詩人的生活,既有橫向比較,又有縱向拓展,頗有新意,也很震憾人心。
  深圳曾被視為夢想者的樂園,今天,仍有無數打工者為夢想而在此拼搏。打工詩人經歷了許多磨難,但他們的夢想傳承沒有變,讓人敬佩。在微涼的天氣里,讀完這篇報道,心裡有了一絲暖意。祝願他們找到更好的詞語,寫出更好的作品。
  ——李江波,系深圳青年作家、詩人
  近日,《南方日報》關於打工詩人的報道,在深圳文學圈引起了關註。當筆者一口氣讀完後,內心深處充滿了力量和感動。三位詩人在不同的生活場景下,以詩歌為載體,抒寫自己對生活和時代的感受,展現了他們熱愛生活、追求夢想的美好一面,很是溫暖人心。
  艾華林是我熟悉的一位打工詩人,他的詩歌富有底層生活的鮮明特色,讀來親切,很容易引起共鳴。像艾華林、陳才鋒、許立志這樣的追夢者,在這個喧囂的時代,顯得難能可貴。用“詩人”來稱呼他們是最高的褒獎。我敬佩這樣的人。
  ——子建,系深圳詩人
  最終決定做這個選題,源於欄目組主筆張仁望對於勞工議題的長期關註。在混跡多個打工論壇的日子里,他讀過一篇又一篇或粗糲、或親切的詩歌。其中的一些詩句,至今仍然能夠清晰記起。
  一位筆名為“中華民工”的打工詩人,在“腳手架直來直去的鋪排,忘記高度和時間”的打工生活里,只能“發個短信,向故鄉打聽綠的消息”,只能“聽說故鄉的桃花開了”,那是他“選擇用汗水蒸騰/融入雲的浩渺/成為接近故鄉的理由”,那是他“無須借劣酒”,在今晚“忘記疼痛”。
  這樣深切的痛感,一直讓人久久難以忘懷。面對高速的城市化和社會轉型,一批批離開故土的人,融不入都市,卻也歸不去故鄉。我們深感那些“沉默的聲音”或是被喧囂所淹沒,或是成為消費主義大潮中一個簡單的符號。
  雖然平臺有限,也正如我們在上期報道中所說“這關註似乎也只是一瞬”。但想起在艱難的打工生活間隙,仍然因為熱愛而選擇堅持寫作的詩人們,我們仍然覺得有記錄和傳播的必要。
  希望那些最細微的浪花,最終能夠匯成洪流。
  整理:張仁望
  《人物》欄目於2013年8月6日開欄,每周一期,逢周二出版。添加微信公眾平臺:“深圳觀察人物欄目”(微信號:szgcrenwu),可查閱本期和往期所有文章。線索提供或來信建議可直接發微信至公眾號或發郵件至szgcrenwu@163.com郵箱。  (原標題:讀來讀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q56oqvhm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